千字文里的闰余成岁新解

几年前,当兜兜还是个婴儿的时候,我常把《千字文》当作摇篮曲,读来哄他入睡。当时,我对”闰余成岁”有些不解。这句话解释成白话文一般是“积累数年的闰余,并成一个闰月”。但是原文的“岁”字没有却译出来,于是有人就在译文后面加一句“闰月所在的一年称为闰年”。我总觉得牵强。

那么什么是“闰”呢?《说文》中说:

“闰,余分之月,五岁再闰。”

意思是多出的一个月,5 年 2 闰。什么是”闰余“呢?

《史记·历书》上说:

“盖黄帝考定星历,建立五行,起消息,正闰余。”

《汉书音义》上说:

“以岁之余为闰,故曰闰余。”

“闰余成岁”则是语出《尚书·尧典》:

“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闰月定四时成岁。”

这里边涉及的天文历法知识太复杂,作为外行,我读不太懂,只是粗浅地觉得,“闰余”大概就是阳历一年比阴历一年多出的日子。阴历的依据是月相,月圆月缺一个周期为一个阴历月;12 次月圆构成一个阴历年,共 354 天,比阳历年(即回归年) 365 天少了 11 天,这大概就是闰余吧。这样算来,每 19 个阴历年,就会比阳历年少 11×19= 209 天闰余,步调不一致,如果不调整一下,春节就在夏天过了。调整的方法,就是把这 209 天闰余刚好凑成 7 个阴历月,分散到这 19 年当中,就跟阳历年同步了。这就是 “19 年 7 闰”的由来,比 5 年 2 闰更准确。

问题是,明明是把闰余的这些日子分成了月份,那应该叫做“闰余成月”才对,为什么说成是“成岁”呢?难道只是为了用字不重复?还是说“一年”加上闰余才成为“一岁”?这个疑问丢在记忆的角落里,慢慢忘掉了,这次被春晚提醒,结合前不久碧云飘鹤博客的一篇文章《周岁、虚岁与积闰享寿:古人年龄计算方法》,仔细琢磨,哦,也许可以这样理解:

古人的岁数不是按照阳历年来算的,而是以阴历每 12 个月为一岁。一个周岁 65 岁的人,生命里经历了 65 个阴历年,而 65 年大概有 24 闰,这 24 个闰月可以折算成 2 岁,再加上虚的 1 岁,因此他的岁数是 68 岁。或者换一种算法,每年 11 天闰余,65 个阳历年则攒了 65×11= 715 天闰余, 折合成阴历年是 715÷354= 2 岁。所以我觉得,“闰余成岁”可以跟“积闰享寿”同义,不如翻译成“把闰余的天数折算成年龄”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说“闰余成年”了,因为我们说年龄的时候只说“几岁”而不说“几年”。当然,这个解释跟尚书的原义又有不同了,大概会贻笑大方吧。

dapeng 首发于晴耕雨讀志, 2014-01-31 于 Bayreuth。

原文链接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