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离记:餐饮篇

前些天写了篇《回国记》,呼吁祖国在采取限航举措的同时,别忘了给海外的华人华侨一些慰藉。

今天,德国的华人学生学者朋友们收到了来自祖国领使馆的健康包。

img

大家纷纷拍了健康包晒朋友圈。德国累计确诊病例接近十万了。祝愿他们平安度过这段非常时期。

我们在旅馆集中隔离的日子过去了一多半。这里说说我们的一日三餐。

(1)

距离回国尚有一周的时候,当时政策还允许选择居家隔离还是去旅馆集中隔离。为孩子着想,我们早早租好了房子,希望居家。

小区的大婶苦口婆心地劝我们:

尽量集中隔离吧。居家的话,你家门上会贴封条,会有防疫人员全副武装送你们到小区门口,小区也得派人交接,邻居们都看在眼里,会引起恐慌,而且对将来的邻里关系不好。

这跟德国完全不同。当时,我们居住的小城,已有几十例确诊,可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是谁,住在哪里,就算打听也打听不到。正如硬币的两面,人们的隐私得到保护的同时,病毒的传播难以杜绝。孰轻孰重,二者在中西方价值的天平上是不同的。

国内政策变化非常快。等到我们出发时,一律集中隔离,期间送餐。

我们就自我安慰:这样也好,除了对社会负责外,不用做饭洗碗了!

这些年,除了父母来帮忙的短暂时间外,我们自己做饭洗碗,累。

(2)

抵达隔离宾馆时是午夜时分。等到安置下来,已是凌晨一点半了。

一路将近 30 个小时没有正经吃饭,大人小孩都是饥肠辘辘。宾馆房间里并没有吃的东西,我们翻出自带的零食,草草吃了一些,都两点多了,倒头便睡。

正睡得香,只听得“咚咚咚”的敲门声。一个声音在门外喊:“早饭!”

我极不情愿地起床,门外已是静悄悄。才八点!

门口茶几上,摞着几个餐盒。

原来送餐还带唤醒服务。

我们的第一顿早餐是这样的:米粥,包子,茶叶蛋,小西红柿,凉菜,还有——紫薯!

img

比我们平时的三明治+牛奶要美味多了,也丰盛多了。我胃口大开。这大概是我此生第一次吃紫薯。

把照片发给了几个对隔离生活比较好奇的朋友。其中的凉菜引起了一位苏州籍朋友的好奇:

“这是榨菜还是花菜?”

“啥是花菜?我只知道菜花。”

“就是菜花!要熟悉江南的说法啦。”

当得知是榨菜后,这位朋友说:

“小气成这样!榨菜太寒酸了!”

简直就是主人在数落厨房待客不周。

然而我们很满意。在德国这十来年,菜花常有,而榨菜不常有。

等每个人都起床饱餐一顿之后,快 11 点了。不到一小时,午餐送来了。

img

米饭太多,肉有点少。

此后的两天里,午饭和晚饭都是如此。餐盒一大一小。大的是米饭和菜,小的要么是汤,要么是酸奶。

米饭总是太多,肉总是太少。我们自带了香肠,可惜没有切它的刀。

莫非后面十来天,都在对肉的思念里度过吗?

(3)

隔离第四天的中午,我去门口取餐时愣了一下,感觉比此前堆得更满了。

一数,每个人多了一个餐盒!米饭单独装。

打开大餐盒一看,油焖大虾!

img

什么意思?前两天刚测完核酸,现在突然改善生活,难道是不妙了?

但是没有得到通知啊。

吃饱再说。

我们并没有被拖到别的地方。并且,从这天起,午餐和晚餐都升级成了三个餐盒,每顿不缺肉。

“肯定被投诉了。”苏州籍朋友如此分析。

img

(4)

转眼已是隔离第十天。过去的 24 顿饭,从来没有重样的,可见安排非常专业和周到。

然而没几天下来,我的嘴唇裂了个口子。

上次裂,还是在十几年前的北方。江南湿润,这几天室外湿度一直高于40%,应该不是因为天气。我们推测,可能是因为缺乏新鲜果蔬。

根据隔离须知,这家宾馆不接受快递,不帮忙采购,我们又没法出门。

亲朋好友听说之后,说:“我来投喂!”

于是来探监。

探监不允许见面。只能送到前台,再有专人像送餐一样送到我们门口。

img

img

打听了一下价格。上面这一沙发东西,三百多元人民币,约合 40 欧元。比德国贵,可能跟奥地利大体相当,说不定更贵一些。

刚住进来时,我称了体重。照这个吃法,不知出去的时候会增重多少斤……

后记:这篇帖子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之后,有人留言说:吃这么好你还嫌肉少。医护人员那么辛苦,都没你吃得好。

从孩子的成长健康来考虑,我不仅嫌肉少,还嫌他们没鲜奶喝。然而我要是这么说出来,就会有更多人来骂。
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慢慢闭嘴了吧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